记得暑假刚开始的时候,同事王姐曾意气风发地宣布她的计划——
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她决定请年假带四年级的儿子小杰在全国各地好好玩一圈。
于是,接下来的半个月,朋友圈成了她的秀场:
网红玻璃栈道上小杰略显僵硬的“勇敢”摆拍、人潮汹涌的古城墙根下匆匆一瞥的照片、热门博物馆里在人群中踮着脚尖拍展品照片……每一站都少不了九宫格打卡和定位。
等回来后,王姐揉着酸痛的腰对我们说:
“这趟可下了血本,机票、酒店、门票乱七八糟加起来三四万呢!
但也值了,总不能让孩子天天窝在家里玩手机,总要让他长点见识,提升下境界吧。”
然后,王姐预想中儿子“脱胎换骨”的场景并未出现。
新鲜劲儿只维持了不到两天后,王姐推开小杰的房门,映入眼帘的还是熟悉的一幕:
窗帘紧闭,空调嗡嗡作响,百无聊赖的少年正蜷在椅子里,手机屏幕的光幽幽映着他专注又略显空洞的脸庞……
展开剩余91%而书桌上,那本在博物馆纪念品店买的、印着珍贵文物图册的精装书,甚至连塑封膜都没拆。
更让王姐郁闷的是,没过两天,她发现小杰又用她手机绑定的亲情卡,给一个游戏主播打赏了好几个“火箭”礼物。
对此,王姐百思不得其解:
“钱也花了,地方也去了,可到头来怎么连个像样的水花涟漪都没见着?
还是该玩游戏玩游戏,该看直播看直播……”
王姐的话让我想到了一个词, 消费型快乐。
其实,无论是玩手机、看直播,还是打卡式旅游,本质上都属于消费型快乐。
这种快乐不需要什么门槛,能让人瞬间就感觉很爽,但用不了多久,便又会陷入浑浑噩噩、迷茫空虚的境地。
但就像董宇辉说的:
“高级的快乐会给你设置重重障碍,但低级的快乐却会直接给你想要的。”
消费型快乐看似触手可得,但却会在浑然不觉中,慢慢毁掉你的孩子。
消费型快乐
正在批量复制思维懒汉
心理学家拉姆塞·布朗曾说:
“世界上如果存在控制所有人的代码,那一定就是多巴胺的代码。只要让你的大脑持续收获快感,我们就能用极小的代价,让你去做特定的事。”
著名实验“老鼠也疯狂”就证明了这一点。
研究人员将一个电极植入老鼠的大脑,并设置了一个装置:
每当老鼠轻轻踩一下面前的踏板,就会有微电流刺激它大脑区域的快感中枢,让其产生兴奋快乐的激素多巴胺。
结果,实验开始后,老鼠疯狂地按压开关,甚至对身边的食物视若无睹。
就这样,老鼠在短短几小时内按了7000多次按钮,最终力竭而亡。
其实,消费型快乐也是如此。
获取它的方式非常简单方便,比如,刷剧、看直播、玩游戏、追星、打卡、开盲盒等等,就好比那只实验中的小老鼠,只需轻轻一踩,就能获得快感。
如此小的代价,却能换来如此巨大的满足和快乐,很难有人不会上瘾。
可如此循环往复多了,人就会变得懒惰、不自律。
更重要的是,丧失了深入思考和创造的能力。
我身边有个在小学当老师的朋友,就曾说起过这样一件事:
她们班上不少孩子经常刷短视频,导致现在写作业只会堆砌网络热词,比如:“我红温了”、“因为我善”、“包的呀”。
遇到不会做的题,第一反应就是去网上搜现成的答案,根本不会独立思考。
更可怕的是,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,很多三观尚未成型的孩子很容易就被牵着鼻子走。
今天高喊“中式教育我承认你赢了”,明天批判“原生家庭的痛是一生的潮湿”,根本不把老师和家长放在眼里。
这,就是消费型快乐的受害者。
然而,学习的真相从来不是复制粘贴,成长的内核更不是随波逐流。
没人能靠人云亦云成为学霸,也没人能靠百度AI进入名校。
如今这个时代,最先淘汰的从来不是分数低的孩子,而是那些失去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思维懒汉。
消费型快乐
会让孩子陷入情感黑洞
博主 @蝎子号讲过自己朋友的故事:
朋友刚带女儿在欧洲玩了10天,朋友圈分享了不少旅途美照,让人好不羡慕。
可回来后,朋友却很苦恼。
原因是女儿最近要不像一只软体动物似的瘫在沙发上刷手机,要不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在家里四处游荡,嘴里反复念叨着“好无聊”、“不如死了算了”。
怎么会这样呢?
心理学家谭博文的一项研究显示:
沉迷于即时满足的人,大脑皮质层会更薄,会更容易出现挫败感和空虚感。
消费型快乐最隐蔽的危害,就在于它会像温水煮青蛙般推高孩子的快乐阈值。
当孩子习惯了旅途中的精彩纷呈、游戏中“氪金就变强”的即时反馈、拆盲盒时转瞬即逝的惊喜刺激,大脑就会逐渐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快乐刺激,再也感受不到平淡生活中的快乐。
更可怕的是,如果继续沉迷下去,孩子很有可能会变成情感黑洞。
看主播 @戒社时,曾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投稿:
投稿人是一个男孩,上高中前成绩还算不错,可进入高中后,成绩却开始一落千丈。
高考后,成绩不理想的他便被父母安排着出国留学。
到了国外,男孩却迷上了打游戏,课也不去上了,不久后,就被学校劝退了。
可男孩不但没有悔悟,反而拿着父母给的学费回国租了个房,继续窝着打游戏,同时,男孩还在游戏里充值了十几万元。
事情败露后,父母没有责怪他,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,最后想办法给他安排了工作。
然而,男孩并没有收手,还在继续借钱给游戏充值。
直到后来,男孩的妈妈得了癌症。
男孩却对此表现得十分冷漠,只觉得正好没人管自己打游戏的事情了。
妈妈去世后,男孩也没有感到悲伤或是悔恨,反而很庆幸,妈妈生前买过一份保险,受益人是自己。
而如今,妈妈“正巧”去世了,赔偿的10万元刚好能填上自己网贷的口子。
这一刻,直播间沸腾了。
网友们纷纷站出来,指责投稿人的冷血和无耻。
事实上,消费型快乐的获取,就像是一个陷阱。
如果孩子想要一直获得快感,就需要不断加强刺激的程度。在这种逐渐升级的刺激下,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麻木、空洞。
这时的他,再也看不到生活的真相,听不见父母的哭声了。
快乐的真正意义
不是被动接受,而是主动创造
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:“在追求快乐上,和动物相比,人追求的快乐应该更高级和伟大。”
而和消费型快乐相对的,是输出型快乐。
获得它的过程虽然相对漫长、辛苦,但由此体验到的快乐却是充实而长久的,能让孩子更加自信、阳光。
那么,如何帮助孩子获得输出型快乐,戒断消费型快乐呢?三个建议送给你。
1. 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: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角
把“打卡式旅游”换成由孩子负责旅行中的一个环节,比如:
5岁左右的孩子可以查地图选一个想去的公园,8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计算交通费用和零食预算,12岁左右孩子可以设计当天的活动流程……
把刷短视频换成全家人分工一起写剧本、拍视频,比如:
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和能力分配任务,由孩子主导内容方向,再用接龙的方式创作剧本——爸爸写第一句,孩子接第二句,妈妈补充动作细节。最后,进行拍摄,并剪辑上传。
这样一来,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,也能让他们在日后面对枯燥任务时,拥有更强的心理耐受力。
2. 从“消费者”到“创造者”:给孩子表达的空间
享受消费型快乐的过程中,孩子大多数时候只是被动的接收;
而输出型快乐,则来自于孩子自身的投入和创造。
比如:
进行旧物改造:用快递盒做收纳盒,将饮料瓶改造成小花盆,把旧T恤缝成布偶,或是给磨损的鞋子画上新图案。
写观察日记:日记不一定是文字,也可以是画画、拍照、录音等,用来记录家里宠物的成长、植物的变化,甚至是爸爸今天发脾气的样子。
做厨房小实验:和父母一起烤饼干时,尝试自己设计造型;用水果榨果汁时,搭配不同口味记录“最佳配方”等。
这一类创造,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、精力和耐心,可一旦完成,孩子就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。
3. 从“个人享受”到“他人连接”:在付出中找到价值
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,深层次的、能带来持续幸福感的快乐,通常是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三种基本需求,分别是胜任需求、自我需求和归属需求。
而和他人连接,就能很好地满足孩子归属需求。
比如:
给奶奶捶捶背,帮爷爷浇浇花; 和同学一起完成小组任务; 体验“社区一日小管家”; 报名参与官方举办的志愿者活动……在一次次的分享、互助、陪伴里,孩子会明白,真实的快乐从不是孤岛,而是人与人之间搭起的桥。
看过这样一种说法:人生之路,分为宽门和窄门。
宽门,就是简单模式,先甜后苦。窄门,则是困难模式,先苦后甜。
消费型快乐就是简单模式,但留给孩子的,却是无止境的欲望和混混沌沌的空虚;输出型快乐则是困难模式,但最终回报给孩子的,是一个更加理智、强大的自己。
永远记住,不要让那些唾手可得的快乐,拖垮孩子的人生。
发布于:安徽省倍享策略-哈尔滨配资公司-配资行业查询-股票配资精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