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娱乐圈的老一辈演员中,陈戈这个名字或许如今的年轻人不太熟悉,但提到《抓壮丁》里的王保长形象,估计家里长辈都会一脸的认同。想当年,他那一副眯着眼睛、甩袖子、用四川方言骂人“说得轻巧,吃根灯草”的角色,真的是把西南地区的观众逗得又恨又笑。那个反派形象,不仅深入人心,更成为了他的标签,家里人对他既有爱又恨,简直成了经典。
说起陈戈的出身,实际上挺让人惊讶的。他出生于1916年的自贡,家境相当优越,是地地道道的“少爷”。那个年代,富家子弟往往继承家业过日子,可他偏偏不按常理出牌。自小聪明机智,老师们也常夸他资质聪颖,但16岁那年,父母为他安排了包办婚姻,他一气之下选择了逃跑。回头看,这股倔强劲,似乎成了他人生中的转折点。
展开剩余74%当时他身上仅有一点点零花钱,却没选择继续享受优渥的生活,而是去了成都美专学习西洋画。不过,因经济原因他不得不辍学,机缘巧合下他进入了一所提供食宿的电影学院。那时候的表演训练远没有现在那么系统化,但他在舞台上看到演员用一个眼神、一个动作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,于是他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搞社团演出,每次看到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,他就彻底迷上了这行。
尤其令人钦佩的是,陈戈在抗战时期的选择。1937年战争爆发后,他没有选择躲避,而是和一群年轻人深入乡村做抗日宣传。那时候条件艰苦,四处奔波,吃不上饭也很常见,可他依旧不畏艰难,在台上扮演农民、地痞等各类角色,让观众哭笑不得。正是在这段岁月里,他深入了解了保长的嘴脸,用四川方言写下了《抓壮丁》,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竟然因此一举成名,成为了“王保长”的代名词。
但真正让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,是他在延安的那段经历。1940年,陈戈和伙伴们辗转到达延安,投身青年艺术剧院,几乎天天忙得脚不沾地。白天演戏,晚上写剧本,像《铁甲列车》里的瓦西里、《塞上风云》里的热血青年、《雷雨》里的周朴园等角色,每个都让人过目不忘。尤其是他获得“青年模范工作者”称号时,观众的掌声可以持续好几分钟。
他涉足电影后,表现也相当出色,尤其是《南征北战》中的师长一角,成了他另一个巅峰。刚接到这个角色时,他还在怀疑自己能否演得好:“我一直在演那些地痞流氓的角色,怎么能当得了大将军呢?”然而,当他换上军装,眼神一沉,再加上那标志性的“川普”,简直像从历史中走出来的一样。那时候,这部电影火得不行,观众只要听到声音,就知道“师长来了”,甚至比现在的流量明星还要有辨识度。
不过,人生哪能一直顺风顺水。1962年,陈戈把《抓壮丁》改编成电影,自己又是导演又是主演,忙得不可开交,但谁能想到,这部让他成名的作品最终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。1966年,特殊时期这部电影被扣上“毒草”的帽子,他也因此受到牵连。两年后的1968年,他因工作中摔倒导致脑血栓,最终瘫痪在床,那时他才刚50多岁。
在这段艰难时光里,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妻子的陪伴。从战火纷飞的岁月到他瘫痪的日子,几十年的风风雨雨,两人始终相依为命。妻子在他生病后从不抱怨,每天悉心照料他,眼中满是心疼。即便偶尔听到《南征北战》重拍的消息,他的眼睛里还是会露出一丝希望,但最终他始终无法站起来。1981年,陈戈去世时,已经躺了十多年,妻子也陪伴了他十多年。
他的四个孩子也不负父亲的期望。受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,孩子们在文艺或体育领域都有不小的成就,成为父亲最好的告慰。回望陈戈的一生,从少爷到演员,从话剧舞台到电影银幕,经历过辉煌也有过低谷,但他对表演的执着与对生活的韧性,远比任何一个角色更令人铭记。
如今的娱乐圈,年轻演员们经常被批评“轧戏”或“不敬业”,但与陈戈那一代演员相比,当时的演员们薪水并不高,却愿意为一个角色精雕细琢,甚至为了一句台词改到深夜。这种精神,值得我们深思。或许,正是在艰苦的岁月里,一个人的底色才更能展现出来吧。
发布于:山东省倍享策略-哈尔滨配资公司-配资行业查询-股票配资精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