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摄影和拍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几乎每个人的一天都与照片和视频相伴。然而,摄影技术在中国的传入却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,它最早出现在1844年。当时,中国社会对照相机这一陌生事物的反应相当复杂,很多人从未见过这种奇怪的机器,甚至对拍照这种行为感到恐惧与好奇。在那时的文化背景下,人们认为照相机是“收魂摄魄”的神秘工具,担心它会带走自己的灵魂,或造成其他不幸。因此,照相技术在清朝初期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和使用。那么,当时的皇室贵族对照相机又是怎样的态度呢?他们在接触这种新奇的技术后,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?
摄影术首次传入晚清的时间是在1844年,那时法国的海关总检察长为清朝官员耆英拍摄了一张照片。耆英,作为满清的高层贵族,尽管身处封闭的传统环境,却是一位思想开明的人。在大多数人把照相机视作“妖术”时,他勇于尝试,将其运用到外交活动中。耆英曾在奏折中提到,外国的英、法、美等国都对照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,并且他还向他们赠送了照片。这一开创性的尝试使得摄影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认可。
展开剩余70%那么,清宫中的女性,尤其是皇室女眷,何时才开始接触摄影技术呢?由于当时社会盛行的对女性的保守观念,以及对照相机“收魂摄魄之术”的传言,使得照相机在宫廷中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。古代女性普遍被要求在家中遵循“二门不出”的传统,外界对她们的曝光被极为忌讳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直到光绪年间,一位名叫珍妃的妃子才把照相技术引入了清宫。珍妃出身于满洲镶红旗,是满清的贵族成员,因其对西方事物的热爱,将照相机带入后宫,开始拍摄自己的生活点滴。
珍妃因其对时尚和新鲜事物的追求,最初受到慈禧太后的非议,认为她的行为不合群体规范。但珍妃的大胆尝试最终吸引了慈禧的注意,尤其是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,慈禧为了避难,竟将珍妃推入井中致其身亡,当时只有25岁。遗憾的是,珍妃留存的大量照片被慈禧责令销毁,至今我们仅能看到一张她的正面头像,那是过去美好瞬间的微弱见证。
珍妃之后,慈禧太后也逐渐意识到摄影的魅力,成为了后宫中第二位接触这门艺术的女性。这一转变的契机发生在1885年,当时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请外国摄影师为其拍摄肖像,慈禧见后惊叹不已,认为通过摄影能够完美保留其真实模样,从此一改之前对照相技术的偏见,积极加入到拍照的行列中。
到了光绪二十九年,慈禧太后已经69岁,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70岁寿辰,她召见了一位曾在西方学习摄影的勋龄,带来了整套摄影器材,专门为她拍照。慈禧随后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成为了“照相迷”,拍摄了大量照片。
随着慈禧的引领,清宫女眷对摄影术的接受度也随之提高,越来越多的宫中女性开始拍摄自己的照片。在慈禧去世后,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皇后婉容也购买了多台相机,沉浸在拍照的乐趣中,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记录。
今天看来,摄影技术传入晚清的皇室是件意义非凡的事情。这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慈禧太后的真实模样,还能见证末代皇后婉容的风华与气质。通过镜头,我们得以重温那些历史瞬间,感受那段时代的澎湃与变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享策略-哈尔滨配资公司-配资行业查询-股票配资精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